生活情景
小區(qū)的寶貝們在小山坡上玩沙土,大家都不認識的5歲的鵬鵬來了——
他搶了2歲的津津的小鏟子,津津茫然地把自己手邊的小桶也遞給了鵬鵬;
他搶了2歲半的甜甜的小鏟子,甜甜愣了一下,隨后“哇”的一下哭起來;
他搶了3歲的麥子的小鏟子,麥子沖著鵬鵬大聲地喊到:“這樣不對”;
他搶了2歲半的強強的小鏟子,強強“嘿嘿”一笑,然后在地上翻了個跟頭;
他搶了2歲的叮叮的小鏟子,叮叮摘了朵花遞給鵬鵬,想要換回自己的小鏟子。
這時,小區(qū)的物業(yè)管理人員來了,他大聲斥責媽咪們不應把寶貝們帶到草地上來——
津津媽馬上抱起津津,一邊往外走,一邊說:“真對不住,下回我們一定不這樣了!”
甜甜媽“嚯”地站起來說:“就知道管這些沒用的,小區(qū)也就這里能讓孩子們玩玩,還指東道西的”。
麥子媽說:“這種所謂‘不準踐踏草地’的規(guī)定,簡直就是可笑!”
強強媽好像什么也沒聽見,從書包里拿出一本書,遞給強強說:“我們來看書”。
叮叮媽笑著說,“孩子們玩得正高興呢,再說這一片草地其實也早禿了。要不咱們物業(yè)明年春天在這里辦一個活動,讓業(yè)主們一起來這里種點兒什么吧!”
專家解析
你是哪一種溝通姿態(tài)?
從上面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雖然5個寶貝和5個媽咪都分別面對著同樣的“壓力”,但是他們應對的方式卻各不一樣。值得注意的是,寶貝與各自的媽咪在處理不同壓力的時候,態(tài)度卻非常相似。
薩提亞專家沈明瑩說,按照薩提亞的“溝通姿態(tài)”理論,人們在壓力下,對他人、環(huán)境和自己的應對或溝通方式被歸納為5種,從上面的案例中,我們 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溝通姿態(tài)的特征:
津津及媽咪的應對姿態(tài)是“討好”——只有他人,沒有自己。
甜甜及媽咪的應對姿態(tài)是“指責”——只有自己,沒有他人。
麥子及媽咪的應對姿態(tài)是“超理智”——只有情境, 沒有自己也沒有他人。
強強及媽咪的應對姿態(tài)是“打岔”——既忽略自己、他人,也無情境。
叮叮及媽咪的應對姿態(tài)趨向“一致性”——既有他人、自己,也有情境。
?。ㄌ厥庠O計1,可靈活的穿插在文中)
維琴尼亞·薩提亞(Virginia Satir,1916-1988),是美國最具影響力的首席治療大師,也被美國著名的《人類行為雜志》(Human Behavior)譽為“每個人的家庭治療大師”。她一生致力于探索人與人之間,以及人類本質(zhì)上的各種問題。她在家庭治療方面的理念和方法,備受事業(yè)人士的尊崇與重視。
(特殊設計2,可靈活的穿插在文中)
薩提亞模式,是由薩提亞女士所創(chuàng)建的理論體系,又叫聯(lián)合家庭治療。其最大特點是著重提高個人的自尊、改善溝通及幫助人活得更“人性化”而不只求消除“癥狀”,治療的最終目標是個人達致“身心整合,內(nèi)外一致”。薩提亞模式不強調(diào)病態(tài),而將心理治療擴大為成長取向的學習歷程,只要是關(guān)心自我成長與潛能開發(fā)的人,都可在這個模式的學習過程中有所收獲。
與專家對話
《媽咪寶貝》:為什么寶貝與媽咪在處理不同壓力的時候,態(tài)度卻非常相似?
沈明瑩:這些溝通姿態(tài),都是我們在最初的家庭關(guān)系中,為了求生存和保護自己而習得的。當寶貝呱呱落地,在接觸人際往來的最初歲月里,他們感覺到父母之間的互動,分別學習和父親、母親建立關(guān)系,并建立起屬于自己的溝通姿態(tài)。而這種姿態(tài)一旦在幼年的家庭生活中被培養(yǎng)起來以后,就會不斷地在不同的情境下重復。
比如,一個寶貝發(fā)現(xiàn),只要順從父母就可以贏得他們的喜愛,于是這種順從和討好的方式就會深深地印在他的意識里,從而影響他的行為一直到成年。因此,在他以后自己建立的家庭里,在他的工作中,他都會采用討好的方式。而當他成為父親或者母親,他也并不能因為身份的改變,而自然改變自己的溝通姿態(tài)。
《媽咪寶貝》:以上提到的幾種媽咪的處理壓力的方式,哪些不太恰當?
沈明瑩:薩提亞認為討好、指責、超理智、打岔這4種模式都屬于功能不良,也就是不理想的溝通姿態(tài),只有一致性的溝通姿態(tài)是薩提亞所倡導的目標。這是因為前4種溝通姿態(tài),很多人會因為無法面對內(nèi)心的壓力和沖突,而使自己付出代價。
比如,習慣于“討好”的人,自己也許沒有意識到,這種“你的需要是最重要的,我有沒有需要不重要”的方式,也是要付出的代價的:討好成功,也失去了自我;討好不成,憤怒會被壓抑。而長期討好,我們的消化系統(tǒng)也會出現(xiàn)潰瘍、腹瀉、便秘和嘔吐等問題。
《媽咪寶貝》:為什么一致性的溝通姿態(tài)是薩提亞所倡導的目標?
沈明瑩:在薩提亞模式中,有創(chuàng)造力、自信、負責任、接納的溝通姿態(tài)就是“一致性”。學習“一致性”的溝通就是學習同時關(guān)注到自己、他人和情景,并做出最適合的回應。因為越一致,能量越不需要用來防御,生命力越能流淌。不過,“一致性”的溝通姿態(tài)只是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理想的方向,我們并不鼓勵任何情況下都絕對做一致性的表達和溝通。
《媽咪寶貝》:既然前4種溝通方式不理想,為什么有些時候我們還是要用呢?
沈明瑩:因為,即使是功能不良的溝通姿態(tài),它們也有著各自對應的資源。在自己不自知的情況運用,它們可能會是功能不良的,但是在自覺的情況下,偶爾幽默的打打岔,緩和一下氣氛;或者做些討好的犧牲;或者理智的評述一下;或者率真的責備,都很可愛!
不同類型媽咪自我調(diào)整TIPS
如何你是“討好”媽咪
自我認識
討好的媽咪多少會給別人不真誠的感覺,自己也會忽略自己的感受??赡苣承┙?jīng)歷,讓她對自我的評價比較低,她們委曲求全的取悅別人,來獲得與他人的交往,或者平息事態(tài)。其實這是很讓人心疼的,做出了很多犧牲。她們對別人的關(guān)懷、滋養(yǎng)、在意雖然是美好的,是值得珍惜的,但她們完全有理由認為自己是好的,自己可以幫自己站起來。
擁有資源
關(guān)懷的、滋養(yǎng)的、敏感的
調(diào)整TIPS
習慣于討好的媽咪,改變的關(guān)鍵是覺察和表達自己的感受,關(guān)注自己的感受,傾聽自己內(nèi)在的聲音,拿出勇氣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對很多長期習慣于討好方式的媽咪來說,表達自己的感受可能是很困難的事情,不妨從簡單的事情和信任的對象開始練習。
如果你是“指責”媽咪
自我認識
當我們了解憤怒是習得的自我保護方式,就會發(fā)現(xiàn)那個咆哮斥責的媽咪,只是用能量保護自己罷了。她們的無助、焦慮、害怕不希望被別人看到,她們是在指責別人和推卸責任,同時也是在保護自己。不過,她們在用指責表達的期待中,也有一份對他人的在意,甚至是關(guān)心和愛。
擁有資源
果斷自信、有領導才能、有能量
調(diào)整TIPS
習慣于指責的媽咪,在原先的反應模式中只關(guān)注自己,那么嘗試著放下“自己指責的手指”,平息呼吸,用好奇和關(guān)心,看看和你溝通的人有什么樣的觀點、感受和期望,然后選擇內(nèi)外一致的行為、語言反應給對方。關(guān)注、了解他人,是傾向于指責的媽咪最重要的練習。
如果你是“超理智”媽咪
自我認識
這樣的媽咪都很有權(quán)威的樣子,有知識又注意細節(jié)??梢彩谴嗳鹾凸聠蔚模赡艹砷L中接觸的感受是危險的,或是被忽略過的。她們很不容易地努力做個有價值的人,幫助別人理清邏輯和道理,只是難以表露感受。超理智和理智是不同的,不過一般難以辨別。
擁有資源
有知識的、注意細節(jié)、解決問題
調(diào)整TIPS
習慣于超理智的媽咪,一不留神就開始講道理或羅列一大堆的數(shù)據(jù)、信息。這樣的媽咪首先需要練習和自己的接觸,再練習如何關(guān)注到別人的感受。習慣于超理智的人,最重要的是不要只用腦袋,要多用心和其他的感官去聽、去看、去感覺。
如果你是“打岔”媽咪
自我認識
這樣的媽咪表現(xiàn)出了幽默和創(chuàng)造力,但是她們也有屬于自己的孤單和焦慮存在。
擁有資源
幽默、自發(fā)性、創(chuàng)造力、好玩、有彈性
調(diào)整TIPS
習慣于打岔的媽咪,她們習慣了“生活在別處”,這回避了很多痛苦和不愉快。這樣的媽咪要從關(guān)注情境開始,學會觀察當前所在的情境。只有學會活在當下,才能進入與自己接觸,和他人聯(lián)結(jié)?!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