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不妨“懶”一點

  當孩子出生后,媽媽們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孩子身上,無微不至地關注著孩子的每一個細節(jié),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長。
 殊不知,對孩子事無巨細的照顧不僅讓媽媽覺得累,更剝奪了孩子自主發(fā)展的空間,孩子變得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相信這并不是媽媽的初衷。問題到底出在哪里?難道做一個“勤”媽媽有錯,做“懶”媽媽反而有理?好媽媽到底應該勤一點,還是懶一點呢?

  part1:“勤”媽媽VS“懶”媽媽
  “勤”媽媽對孩子的照顧事無巨細,“懶”媽媽身懶心不懶,到底怎樣的媽媽才是好媽媽?
  何為“勤”媽媽?
   勤媽媽在勤勞的名義下,總是事必躬親,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孩子的生活,甚至替孩子包辦了許多事情。勤媽媽的母性和母愛得到了充分的張揚,卻在無意中剝奪了孩子自己動手實踐、自己體驗、自己思考的機會。
 
  場景一:什么都要媽媽來的豆豆
  豆豆就要上幼兒園了,可是還不會自己吃飯,不會自己穿衣服,不會穿鞋子,讓她自己做的時候,她就會喊:“媽媽來。”原來,豆豆媽媽總是在孩子自己拿起勺子的時候,一把奪過來,說:“豆豆還小,媽媽喂。”或者在豆豆自己試著穿衣服的時候,媽媽又趕過來:“媽媽幫忙。”時間長了,豆豆就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啦。
  勤媽媽標志行為一:
  給孩子幫助太多 讓孩子失去了自由成長的機會
  豆豆媽常覺得:孩子還小,需要我?guī)兔?。其實在這樣的認識背后,豆媽的潛意識也許根本就是為了省事。其實,每個孩子在成長中都需要自由。豆媽的做法讓孩子失去了探索的機會,也不能幫助其建立自信心。
 
  場景二:什么都不能玩的諾諾
  媽媽帶諾諾到公園的健身區(qū)玩,諾諾高興地要上滑梯,媽媽趕緊跟過來說:“滑梯太高了,摔下來可不得了。”諾諾看見有小朋友在玩沙子,也高興地跑過去,媽媽又說:“沙子會把衣服弄臟的。”就這樣,不管諾諾想玩什么,媽媽都不放心,媽媽總是說:“拉著媽媽的手,別亂跑。”
 
  勤媽媽標志行為二:
  對孩子限制過多 讓孩子失去了自由探索的機會
  諾諾媽總以為孩子會把自己弄臟、會傷害到自己、會把東西損壞或者會弄亂家里的環(huán)境等,總是用各種理由來限制孩子的自由探索。像諾諾媽媽這樣的勤媽媽,總是在不停地管教孩子。結果,媽媽覺得累,孩子還不領情,時間長了還容易造成親子關系的緊張。
 
  場景三:總是不滿意的天天
  天天一天一天長大了,想自己吃東西,媽媽趕緊拿起勺子說:“媽媽來喂你!”天天想自己尿尿了,媽媽趕緊跑過去,說:“媽媽來幫你!”然后扶著天天坐在便盆上。
 天天想自己穿鞋子,媽媽馬上替天天把鞋子套上,結果天天卻不高興地哇哇大哭。媽媽不明所以,就把鞋子脫下,結果天天還是哭。媽媽想不明白,為什么自己做什么天天都不滿意呢?這當媽還真不容易呀!
 
  勤媽媽標志行為三:
  對孩子包辦太多 讓孩子失去了自主做事的機會

  天天媽認為,只要孩子健健康康的,只要孩子高興就行,孩子的事情都由自己做都沒有關系。這樣,孩子就會自主做事的機會,失去獨立自主的能力。而且,孩子不但不領情,還會抱怨媽媽,對媽媽不滿意。
 
  場景四:沖玩具發(fā)脾氣的元元
  元元不小心踩著地上的玩具摔倒了,媽媽趕緊跑過去,一邊走一邊說:“哎呀,寶寶摔倒了,是不是摔痛了,讓媽媽看看!”
  原本有點不知所措的元元此時卻放聲大哭起來。扶起元元后,媽媽一邊不停地替元元揉屁股,一邊跺著腳罵地上的玩具:“討厭的小汽車,把我們的元元絆倒了,看媽媽不打你屁屁!”元元卻覺得更加委屈了,用腳使勁地踢玩具,哭聲也更大了。
 
  勤媽媽標志行為四:
  替孩子尋找借口 讓孩子失去了自我負責的機會

  元元媽媽見孩子摔倒了,就立刻跑過去扶孩子,生怕孩子摔壞了,還把責任歸于其他事物,不停地責罵撞到孩子的事物,表示為孩子出氣。殊不知,孩子在父母尋找外在原因的過程當中,漸漸地失去了為自己的不小心負責的品質。下次,孩子也許還會不當心,還會把自己的錯誤推給別人。
何為“懶”媽媽?
  懶媽媽身懶心不懶,懶媽媽思考的是:如何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成長?如何提高孩子的實踐能力?如何善于把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交給孩子去做,甚至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也讓孩子去試一試?如何給孩子創(chuàng)造了獨立自主的機會,滿足孩子成長的需要?……
 
  場景一:喜歡自己行走的小米
  從小米開始拉著媽媽的手學走路開始,不管小米走多遠,小米媽都是牽著小米的手,盡量讓她自己走。就這樣,不到周歲,小米就能夠在房間里四處亂竄,不用大人跟著,小米就能夠在房間里走來走去自己玩耍。
  跟媽媽一起外出時,小米喜歡狂奔,米媽總是跟在小米的后面,對她說:“慢一點,看清前面!”在奔跑的過程當中,小米的體能相當棒。1歲半時,小米就可以自己從1樓爬到5樓。而且,較大的活動量讓小米的睡眠非常規(guī)律,情緒也非常穩(wěn)定。
 
  懶媽媽標志行為一:
  適度放手  給孩子提供自由成長的機會

  小米媽媽以尊重孩子為前提,盡量讓孩子自己爬,自己走,自己去體驗獨立行走和活動的樂趣,并在獨立的行走和活動中獲得成就感,成為一個獨立而自信的孩子。
 
  場景二:喜歡自己“工作”的苗苗
  2歲半的苗苗最近總喜歡搬東西,不是把小凳子從臥室擺到客廳,就是把裝水的小桶從衛(wèi)生間拿到客廳里去。
一天,當媽媽看到苗苗從衛(wèi)生間端著裝著水的臉盆,緩慢、費力闖過房間時,媽媽就端起水盆,把它放在孩子要去的地方。誰知苗苗卻并不領情,反而像是受了委屈,哇哇地哭起來。
媽媽沉思了一會兒,隔天就給苗苗準備了許多小型的塑料制品,有小桶、小凳子和小鏟子等。苗苗再玩的時候,就提著媽媽送的裝滿水的小桶,小心翼翼地走一步,停一停,最后開心地把小水桶安全放在了目的地。
 
   懶媽媽標志行為二:
  減少干擾  給孩子提供自由探索的機會

  苗苗媽媽意識到,孩子喜歡觸碰、挪動東西,是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一種基本活動,它能滿足這個特定時期孩子的基本需要,這對孩子的心理發(fā)展非常重要。苗苗媽轉變策略后,看似不管孩子,但是,這種懶媽媽的做法恰恰給孩子提供了自由探索的機會,孩子在自由探索的過程當中獲得了滿足。
 
  場景三:喜歡為媽媽服務的瑞瑞
  瑞瑞出生后,媽媽一直鼓勵瑞瑞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瑞瑞1歲多,媽媽就鼓勵瑞瑞:“寶寶自己吃飯吧!”“寶寶自己刷牙!”“寶寶,自己把衣服扣子打開!”就這樣,瑞瑞在媽媽的鼓勵下學會自己吃飯、自己刷牙、自己穿衣。
  再后來,瑞瑞媽媽有意識地鼓勵孩子幫媽媽做事:“瑞瑞,幫媽媽把鞋子拿來!”“瑞瑞,幫媽媽把垃圾扔掉!”“瑞瑞,幫媽媽擦桌子!”瑞瑞每次都做得很起勁。當瑞瑞夠不著東西時,媽媽會鼓勵瑞瑞:“想想辦法!”瑞瑞成功后,媽媽總是夸獎瑞瑞,瑞瑞非常樂意為媽媽服務,媽媽呢,也就樂得享受瑞瑞的服務了。
 
  懶媽媽標志行為三:
  有意鼓勵  給孩子提供自主做事的機會

瑞瑞媽看起來是在偷“懶”,讓孩子幫自己做一些小事情。但是,有意識地鼓勵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在動手的過程當中能夠學到更多的生活及處事能力。并且,孩子在動手的過程中能夠擁有了一份做事的自信和幫助別人的快樂,和媽媽的親子關系也更加融洽了。

  場景四:主動爬起來的寧寧
  寧寧不小心踩在地上的小玩具上,結果一屁股摔在地板上了。寧寧大哭起來。
  寧寧媽媽朝寧寧看去,估計也沒什么大問題,就說:“哎呀,寶寶摔倒了?”寧寧故作委曲地說:“媽媽,這里很痛!”說著,寧寧指了指屁股。
  媽媽說:“哦,寶寶很痛,媽媽知道了。是不是踩到這只小鴨子才摔倒的?”寧寧看了一眼地上的小鴨子,點了點頭。
  媽媽接著說:“寶寶踩到小鴨子了,所以把屁股摔痛了。那以后走路要小心一點,知道嗎?”寧寧聽了,點了點頭。
  這時,媽媽笑著說:“媽媽知道,寶寶是個勇敢的孩子,自己站起來好不好?”寧寧高興地站了起來,然后又去玩了。
 
  懶媽媽標志行為四:
  積極歸因  給孩子提供自我負責的機會

  寧寧媽看到孩子摔得不嚴重,就不去伸手扶孩子,這樣的媽媽看起來好像很懶,連伸手的力氣也不費,可是,懶媽媽的心思都在積極歸因上面。懶媽媽用語言引導孩子客觀地面對事實,鼓勵孩子自己站起來,并幫助寧寧積極歸因,知道是自己犯了錯誤,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不小心而負責,學會依靠自己的力量爬起來。
 
  專家點評:
  尊重孩子的發(fā)展  做智慧的“懶”媽媽

  
寶寶的出生,給全家?guī)眢@喜,更給媽媽帶來自豪與使命感。“勤”媽媽事無巨細,心甘情愿代替孩子做任何的事情,無論這件事情是否是孩子能力所及的;“懶”媽媽,人懶心不懶,看似放松,實則是尊重孩子成長的規(guī)律與孩子的天性,給孩子提供一個自由發(fā)展的空間。所以“勤”媽媽諸多看似愛的表現,實質上是對孩子的一種否定與傷害;“懶”媽媽看似寬松放縱的狀態(tài)下,是對孩子的一種信任與尊重,是對孩子的真愛。

  “勤”媽媽越俎代庖  看似愛實則害
   “勤”媽媽對孩子一切包辦代替,把自己的關注完全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導致孩子缺乏自己的成長空間與自主能力,實則是傷害了孩子成長的自然規(guī)律?! ?br />  “勤”媽媽讓孩子多了一份依賴,少了一份獨立與自信
  豆豆的媽媽包管了孩子的一切,從小到大孩子已經習慣于這種模式,可是當豆豆離開媽媽,獨立去面對的時候,卻已經喪失了自我生活的能力,這樣過于依賴讓孩子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感受到了無助、恐懼,同時孩子的內心因為自己的“無能力”而感受到一種否定與自卑,從而內心逐漸形成不太自信的孩子。
 隨著體格的快速發(fā)展,孩子的身體活動能力逐漸成熟,異常渴望擴大自己的獨立活動空間。例如天天有自己動手操作的渴望,渴望不斷地去獨立嘗試做新的事情,可是這種渴望卻讓媽媽解讀為自己的一種被需要,使寶寶產生不滿情緒,泯滅了孩子的好奇心,把探索的興趣扼殺掉,從而縱容了孩子的依賴性,讓他們無法從生活中獲得戰(zhàn)勝挫折后的自信。
  “勤”媽媽管理過細過嚴,讓孩子喪失自我管理的能力
  嬰幼兒時期,是孩子身體發(fā)育的高峰期,身體各方面的快速成長,需要全面的營養(yǎng)加充足的活動。諾諾的媽媽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理由,多次中斷孩子充滿樂趣的嘗試。而且諾諾的媽媽一直扮演著一個權威的角色,對諾諾進行不間斷的指令,而就孩子的天性而言,對所有權威的服從都伴隨著壓抑與不快,都會形成內心的沖突——孩子當然不會對這個問題有這么清楚的認識,他只是經常感到不舒服,覺得做什么事都不自由,長期下去,孩子會變得不聽話,沒有自控力,不自信,笨拙而苦悶。一個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會逐漸從權威家長手下“聽差”,變成自身壞習慣的“奴隸”;他的壞習慣正是束縛他、讓他痛苦的桎梏。
  “勤”媽媽的歸因方式,誤導了孩子的思維方式,影響孩子與人交往
   在孩子看來,萬物同物,對一個玩具的態(tài)度與對一個人的態(tài)度一樣。元元的媽媽因為孩子摔倒,而指責玩具,媽媽的反應不但使孩子疼痛感明顯,而且在心理上增加了孩子的恐懼感。更重要的是媽媽的歸因方式,容易使孩子養(yǎng)成不痛快就責怪他人,遇到問題偏執(zhí)于自己的理由與利益,別人的事情,他可以不管不顧,自己的事情和心情卻是天下最重要的。在心態(tài)上苛刻的孩子,處處會表現的自私狹隘,不僅給別人帶來不快,造成人際交往的障礙,同時也會讓自己無形之中喪失很多的幫助與機會。

     “懶”媽媽身懶心勤  給孩子理智的愛
   懶”媽媽看似身懶,但更用心的給孩子更多的自由,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嘗試,這種“懶”需要智慧,而這種智慧其實是一種理智的愛。
  “懶”媽媽尊重孩子自主能力,培養(yǎng)孩子自信、樂觀心態(tài)
  小米的媽媽理解孩子獨立的意識,支持并滿足孩子嘗試一切新鮮事物的內心需求。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提供一個自由活動的空間,讓孩子在活動中體驗著成就感,這無形之中造就了孩子敢于摸索敢于創(chuàng)新,大膽嘗試的自信心理。兩歲的孩子雖然還沒有建立起人際互動的概念,可是他已經有了自我意識,所以當苗苗的媽媽幫助孩子的時候,無意是擾動了孩子自己的創(chuàng)作“領地”也阻礙了孩子自由探索的機會,所以遭到孩子反對與對抗。當孩子自己動手操作,并獲得成功的時候,孩子內心體驗無疑是一種成就感與快樂。這種勇于摸索大膽嘗試,是孩子自信樂觀心態(tài)形成的一個必備條件。
  “懶”媽媽巧示弱,培養(yǎng)自理能力強的孩子
  當媽媽給孩子的感覺是無所不能的時候,孩子就很容易對其產生依賴心理。而如果像瑞瑞媽媽一樣,做個會示弱的睿智的媽媽,不僅讓孩子做了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情,而且還會幫助媽媽做些隸屬大人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鍛煉的是孩子自我管理生活的能力,同時孩子體驗到被人需要的價值感,對自我能力的肯定與給予他人的幫助,讓孩子熱心投入事情的同時,無意提升了自我人生的價值。
  “懶”媽媽勤引導,培養(yǎng)自我負責的孩子
  孩子小的時候,輕微的磕傷碰疼的事會常常發(fā)生,媽媽一方面要特別注意孩子的安全,另一方面這些事情發(fā)生時,也不過分大驚小怪。盡量用輕松快樂的表情相對,讓孩子覺得這是多么平常的,甚至是有些趣味的事。寧寧媽媽不僅善于引導孩子處理自己的疼痛,而且對于事情的責任劃分,讓孩子意識到這一行為是自己的不小心造成的,而不去責怪他人。相信以后寧寧會有意識規(guī)避自己危險的行為,而且對自己的事情結果具有自我負責的一種正確心態(tài),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發(fā)展十分有利。
 
  母子關系就像兩顆樹,如果母親與孩子靠的太緊,保護過多,就剝奪了孩子對陽光的吸收,孩子永遠長不大。只有相互給予彼此空間,孩子才能得到充分發(fā)展的自由空間,才會健康茁壯的成長。 

   Part2:如何做個稱職的“懶”媽媽
  人生是一次次離乳的過程,獨立是寶寶內在的需求。媽媽總以為寶寶很弱小,需要照顧得無微不至,實際上,這種照顧可能更多滿足的是大人自己的心理需求。要做一個稱職的“懶”媽媽,就要從孩子的需求出發(fā),給孩子提供獨立生存、為人、處事及學習的各種機會。
 
  “懶”媽媽修為之一:讓孩子學會生存
   自我照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笑笑剛上幼兒園小班,她不但能自己吃飯、穿衣,還能幫老師擦桌子,搬凳子呢。笑笑2歲起,媽媽就不厭其煩地教她使用勺子和筷子,讓她學習自己吃飯。媽媽還鼓勵笑笑自己穿衣服、疊被子。有時笑笑完成得不好,但媽媽總是耐心地鼓勵她?,F在,笑笑穿衣、吃飯、疊被褥都是自己來,有時候她還學著洗自己的小襪子。
 笑笑媽媽從小就培養(yǎng)笑笑自己照顧自己,笑笑現在走到哪里都能夠自己照顧自己。孩子學會自己照顧自己,才能更好地適應新的環(huán)境,融入新的集體。
 
   建議一:支持孩子自己來
   從兩三歲開始,孩子常常會說:“我自己來”、“我自己吃”、“我自己走”,這表明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有了按照自己意愿行事的要求。
   這時,媽媽就要滿足孩子的獨立愿望,支持孩子“自己來”。凡是孩子能自己做的事,媽媽盡量支持他自己做,哪怕孩子一開始會做不好。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媽媽要不斷擴大孩子“自己來”的范圍,讓孩子從自己照顧自己,慢慢向幫助做家務等事情擴展。
 
   建議二:向孩子示范自我照顧的方法
   訓練孩子自我照顧時,媽媽應該堅持由簡單到復雜的原則鼓勵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穿脫衣服,應該先教孩子自己脫褲子、脫鞋子,然后再教孩子穿的方法。如果孩子暫時不會,媽媽不要呵護或責罵孩子,更不要為了省事而代勞,可以慢慢練習,而且要堅持天天學、天天練,直至孩子完全掌握。
 
   建議三:強化孩子的獨立自豪感
  在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事情后,媽媽不妨多夸獎孩子,讓孩子體驗到獨立的喜悅。比如:“寶寶今天能夠自己穿衣服了,真棒!”“寶寶今天能夠自己疊被子了,真能干!” 媽媽也可以用積極的情緒幫助孩子來描述這種感覺。比如:“今天,我能夠自己吃飯了,我真高興!”“我能夠幫媽媽拿東西,我真快樂!”漸漸地,孩子會對自我照顧產生一種自豪感,從而更傾向于自己照顧自己。
 
   “懶”媽媽修為之二:讓孩子懂得為人
  自信:樹立孩子的信心
 
  班里排練《白雪公主》的表演劇,惠惠被老師選中演白雪公主,惠惠可高興了,一回家就和媽媽練臺詞,很快就背熟了??墒窃谟變簣@排練時只要一上臺,惠惠就會把臺詞忘得一干二凈。沒辦法,老師只好換下了惠惠?;莼莺軅模瑡寢寙柣莼菡f:“惠惠和媽媽在家把臺詞都背下來了,為什么一上臺就忘了呢?是不是有點緊張?”惠惠點點頭,媽媽撫摸著惠惠的頭,說:“沒關系,以后惠惠多練習在大家面前說話,這樣就不會緊張了,下次排練節(jié)目,惠惠再參加好嗎?”。惠惠點點頭。

  年幼的孩子對自我的評價往往來自成人,需要父母給予肯定?;莼菰谟龅酱煺蹠r情緒沮喪,媽媽及時的肯定和鼓勵能讓惠惠重新樹立信心,并學習積極地看待每一件事。
 
  建議一:正確看待孩子的成敗
  孩子一時的失敗并不能說明什么,父母不要過于看重孩子的成敗得失。如果孩子沒有得第一名,如果孩子沒有獲得預期的成績,父母不妨多點幫助和鼓勵,幫助孩子查找原因,幫孩子克服心理上的障礙,孩子會滿懷信心的前行。
 比如,孩子滿懷信心地參加鋼琴比賽卻意外失利,媽媽不妨鼓勵孩子,重塑孩子的信心,說:“寶寶彈得很棒,只是第一次參加比賽有點緊張,沒關系,第二次就不怕了,寶寶一定會有好成績的!”
 
  建議二:夸獎孩子要具體
  表揚越具體明確,就事論事,孩子就越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表揚得越具體,孩子對哪些是好行為就越清楚,并且重復這一行為。
  比如,當孩子起床后,主動收拾好床鋪,然后去刷牙洗臉,媽媽表揚說:“你起床后能把床收拾得很整齊,真是太好了。”這樣的表揚會讓孩子知道究竟哪一種行為受到了表揚,孩子也好遵循和發(fā)揚好的行為。
 
  建議三:批評孩子要恰當
  批評的目的不是讓孩子不高興,更不是讓自己生氣,而是讓孩子認識到錯誤,并能夠主動改正錯誤。因此,批評的語言不用太多,批評的語氣不用太硬,一個溫柔的眼神,一個幽默的比喻,都可以是批評的有效方式。
  比如,孩子把玩具扔了一地,媽媽可以說:“寶寶把玩具扔的滿地都是,這樣不珍惜,媽媽好傷心呀!”只要孩子能夠接受批評,達到自我改正、自我激勵,這樣的批評都是有效的。
 
   自控:讓孩子駕馭自己的情緒
  珍珍喜歡上好朋友玲玲的一個漂亮貝殼,但是玲玲也喜歡,不肯給珍珍玩,珍珍忍不住去搶,玲玲緊緊抓著貝殼,情急之下推了珍珍一下。珍珍沒拿到貝殼,哭著跑到媽媽身邊,說:“玲玲打我。”媽媽什么都沒說,只是望著珍珍的眼睛,珍珍自知理虧,見媽媽不幫她就止住了哭聲。媽媽這才對珍珍說:“媽媽知道你委屈,可是你知道自己錯了嗎?”珍珍點點頭,媽媽提醒珍珍說:“那怎么辦呢?是不是應該向玲玲說對不起呢?”珍珍望著玲玲,小聲說:“對不起!”玲玲看看手里的貝殼,再看看珍珍:“我不應該推你, 貝殼給你玩吧。”兩個好朋友又和好了。
   年幼的孩子在遇到挫折的時候,總是會出現極大的情緒波動。許多父母總是習慣于幫助孩子去調節(jié)他的情緒,結果,父母越是干預,孩子越會哭鬧,場面也會更加無法控制。珍珍的媽媽教孩子認清事實真相,鼓勵孩子自己去調節(jié)情緒,孩子就會對負面情緒產生免疫力,從而學會駕馭自己的情緒。
   建議一: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
  年幼的孩子經常因為得不到某個喜愛的東西而哭鬧不已,許多父母為此也感到非常難辦。這時,媽媽應該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無論是憤怒還是悲傷,情緒都是孩子在生命中必須面對和處理的內容。媽媽可以陪伴孩子,等待孩子,和孩子共情,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很悲傷。”“媽媽知道你現在很憤怒,因為你得不到你想要的小汽車。” 這樣,孩子會覺得自己雖然無法得到某個東西,但是自己是被理解,媽媽知道我的想法,他會好過一些。
  等孩子平靜下來后,媽媽要告訴孩子,因為得不到某件東西不高興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因此而去傷害別人的搶奪行為,是非常錯誤的。通過講道理,讓孩子忘掉剛才的不快,并盡快平靜下來。一般來說,大多數孩子可以從中學會自我控制。
   建議二:正視孩子的不滿情緒
  當孩子因為不滿而出現哭鬧、煩悶時,媽媽應該理解孩子的情緒,不要驚慌,不要急躁,更不要用打罵、呵斥的方式來制止孩子。強制性的手段往往會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還容易讓孩子養(yǎng)成孤僻的性格。
  正確的方式是讓孩子盡情宣泄心中的不滿,從而在心理上找到平衡感。等孩子情緒平靜下來后,媽媽可以再因勢利導地告訴孩子:“你表示不滿是正常的,但是……”只有用冷靜、理智的方式來處理孩子的不滿情緒,才不至于讓孩子在不滿中失去理智。
 
  自?。鹤尯⒆硬粩嗤晟谱约?br />  蓮蓮從幼兒園回到家,向媽媽哭訴,說小朋友不喜歡她,不愛和她玩兒。媽媽問她:“你知道小朋友為什么不和你玩嗎?”蓮蓮小聲說:“是小朋友不好。”媽媽又問:“小朋友怎么不好了?”這次蓮蓮沒有說話,過了一會兒,小聲說:“我想玩積木,月月不給我玩,我就把她搭的房子踢倒了。”媽媽這才說:“老師是不是說過,要學會等待嗎?別的小朋友在玩,你就要等一會兒,等她不玩了,你才能玩呢,怎么能亂發(fā)脾氣呢?”蓮蓮沒有說話,“以后還會這樣嗎?”媽媽輕聲問,蓮蓮搖搖頭。
 孩子的良好品質和健全人格的形成,需要正面的引導和鼓勵,也需要從反面的懲罰中讓孩子體驗痛苦或失落,以引起孩子的自責情緒,讓孩子自覺地自省自勵。
 
  建議一:讓孩子學會總結經驗教訓
  總結經驗教訓事實上就是對自我行為的一種反省。父母可以對孩子說:“怎么會出現這種結果呢,你好好想一想,如果用媽媽跟你說的方法去做,結果會怎樣呢?”慢慢地,孩子就會學會經??偨Y經驗和教訓,從而自覺地進行反省。
  建議二:讓孩子承擔做錯事的后果
  對于有些孩子來說,單靠正面說理是不夠的,不如讓孩子體驗由自己的錯誤行為導致的后果,讓孩子學會反省自己的錯誤。比如,孩子已經和媽媽約定如果再亂丟玩具就一個星期不能玩這個玩具,當孩子破壞規(guī)則時,媽媽就可以說:“你已經答應再亂丟玩具,就讓媽媽保管,一個星期都不能玩這個玩具,現在我要把這件玩具拿走了。”
  “懶”媽媽修為之三:讓孩子懂得處事
  隨機應變:自己學習解決問題
  倩倩和媽媽去楠楠家玩,倩倩很喜歡楠楠的音樂琴,媽媽看出女兒的心思,對倩倩說:“你去和楠楠商量吧。”兩個媽媽聊著天,眼睛看著兩個孩子。顯然,倩倩遭到了拒絕,楠楠媽媽想過去,倩倩媽媽攔住了她。她們看到倩倩拿出了自己的口琴,對楠楠說:“我給你玩我的口琴,你給我玩一會音樂琴,好嗎?”楠楠答應了,兩個小伙伴玩得高興,媽媽們也放心了。
   如果孩子凡事都需要父母來解決,一旦父母有事無法照看孩子時,孩子的生活將不堪設想。孩子的事總歸需要孩子自己去解決的。

  建議一: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和同伴的問題
  如果孩子遇到問題了,媽媽可以這么說:“怎么辦呢?媽媽也想不出好辦法,你說怎么辦好?”把問題拋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去想一想。媽媽可以鼓勵孩子:“媽媽相信你會想出好辦法的!”
  如果孩子一時想不到好辦法,媽媽可說:“媽媽和你一起想想,你覺得這樣做好不好?”鼓勵孩子自己去解決,相信孩子最終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建議二:教孩子明確“別人的”和“我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即便是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也應該在孩子頭腦中強化一個概念:別人的東西不屬于我,我要想玩,只有在人家同意的情況下才能享用一會兒。如果別人不愿意,自己只能坦然接受。孩子在接受他人說“不”時,會聯想到自己有喜歡的玩具,別人想玩,也得經過我的同意。這樣,碰釘子與拒絕他人都會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
 
   自主選擇:讓孩子自己作決定
  嘟嘟每天吃飯時,她總是對媽媽說:“我不要!”媽媽被她搞得不知所措,后來,媽媽就問她:“那你想吃什么?”嘟嘟說:“我今天要吃面條!”“我要吃紫菜包飯!”剛開始,媽媽覺得煩,總是需要另外為孩子準備飯菜,但后來,媽媽發(fā)現,嘟嘟每次吃飯都非常痛快。
  穿衣服時,嘟嘟也總是對媽媽說:“媽媽,我不要穿這件!”于是,媽媽把穿衣服的自主權也交給了嘟嘟,沒想到,嘟嘟更加珍惜衣服了,不再隨意把衣服弄臟了。

  建議一:相信孩子有自己的判斷力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不把自主權放給孩子,就是因為不相信孩子有自己的判斷力。其實,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觀念和判斷。也許他們生活經驗還不足,可能會出現錯誤的判斷,但這種錯誤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要的,他們需要從中吸取教訓。沒有足夠的自由發(fā)展空間,沒有足夠的實踐,將來需要孩子自己作判斷的時候就很可能束手無策,畢竟誰也不會一開始就能自主判斷。
 
   建議二:要多征求孩子的意見
  家中的一些事情,父母盡量給孩子提供參與的機會,比如,房間的布置、家具的選擇、布藝的裝飾等,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籌劃設計方案,尊重孩子的想法,鼓勵孩子提出自己的建議,認真斟酌孩子的建議并加以以采納。
  在要求孩子做事時,家長不妨將命令式語氣改為商量式語氣,比如:“這件事能不能這樣做?”等等,這種表達方式會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從而引導孩子獨立思考,按自己的意志主動處理好事情。
 
  建議三:讓孩子在限定范圍內選擇
  當孩子自己選擇做決定時,考慮到孩子知識、經驗的缺乏,父母可以給孩子一定范圍的選擇權利,也就是讓孩子在限定的范圍中進行選擇。比如,和孩子選擇房間的窗簾,考慮到顏色的搭配,可以給孩子提供幾種適宜的顏色,讓孩子選擇。
 
  自我負責: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小小喜歡上亮亮的小飛機,幾次纏著媽媽買,媽媽都沒有答應。小小想到了一個好主意,他知道亮亮喜歡自己的遙控汽車,就跟亮亮商量,用小汽車換飛機,亮亮同意了。雖然媽媽知道遙控汽車比小飛機貴的多,但是沒有阻止??墒遣胚^了兩天,小小就后悔了,因為他覺得小汽車更好玩。他又想著和亮亮換回來,可是這次亮亮不同意了??粗鴲瀽灢粯返男⌒?,媽媽沒有安慰他,也沒有責怪他,而是對他說:“換玩具是你自愿的,你要為你的行為負責呀!”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伴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媽媽能做的,就是讓孩子認清自己的問題在哪里,并為自己的行為所產生的后果負責。
 
   建議一:孩子的事讓孩子負責
   孩子做了錯事,父母不要因為疼愛孩子而為孩子收拾殘局。這樣做不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過失,更不能讓孩子樹立起對自己言行的責任感。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在孩子犯錯后,讓孩子去承擔他的錯誤所帶來的后果,當然必要的時候,媽媽可以給予孩子一些幫助、建議和指導。比如,“是你把小汽車弄丟的,媽媽不能因為丟了就再給你買。”或者“做錯了就要吸取教訓,也許你可以試試這樣做……”
 
   建議二:讓孩子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孩子由于身心發(fā)育還不健全,做事情或者做決定時,往往更多地重視行為過程本身,而不太重視行為結果。這時,媽媽要先提醒孩子,讓孩子明白可能會導致什么后果。如果孩子一意孤行,那就讓孩子自己來承擔可能會出現的后果。比如:“媽媽已經告訴過你了,如果你還要這樣做的話,結果你自己負責,媽媽不會幫你的。”因為孩子自己愿意做出這樣的選擇,出現不良后果時,孩子會學會分析和思考,學會如何去承擔責任。

  自我安排:做事有條理
   心心的玩具非常多,她總是拿起一個玩具,就把另一個扔一邊。有時候,當心心想玩一個玩具時而總是找不著時,她就會大叫,然后媽媽就會幫忙尋找。如果一時找不著,心心就會發(fā)脾氣,埋怨媽媽把她的玩具弄丟了。媽媽跟她說過幾次,讓她把玩過的玩具收起來,都不管用。
   孩子做事情缺乏條理、沒有計劃是兒童時期的一種自然反應。只要媽媽正確引導,給孩子提供做事的機會,注意引導孩子有條理地做事,就會讓孩子養(yǎng)成好習慣。
 
   建議一:教孩子做事有條有理
   不管是做什么,媽媽都希望孩子能做得有條有理。例如,房間擺設井井有序,玩過的玩具要放到相應的地方,用過的東西要放回原處。晚上睡覺之前,要教孩子把看過的書放到相應的位置、準備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等。這些歸位的活動,都可以幫助孩子養(yǎng)成做事有條理有計劃的好習慣。
 
   建議二:和孩子一起制定計劃
   媽媽可以向孩子示范或者和孩子討論計劃,比如,在周末的清晨,媽媽可以這樣對你的孩子說:“今天媽媽先帶你去公園玩,然后回來吃午飯,午飯后你先睡一會,起床后我們去少年宮學畫畫,學完畫媽媽帶你去王阿姨家玩,好不好?”如果孩子不同意,媽媽可以和孩子一起商議能夠執(zhí)行的計劃和安排,這種示范不僅可以幫助孩子理解計劃的重要性,而且,他能夠學著去安排自己的事情。
 
   “懶”媽媽修為之四:讓孩子學會學習
  自由探索:在探索中學習

  媽媽對格格的要求很寬松,只要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傷害周圍的環(huán)境,就讓她自由地去做。比如,媽媽和格格在公園散步,格格會忽然蹲下看很長時間的螞蟻,媽媽從來不催她;格格撿來各種各樣的葉子,媽媽從來不阻攔,還和格格一起分辨樹葉的異同。這樣的事情很多,只要格格感興趣,媽媽都盡量滿足她。
   孩子天生具有探索精神,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就會產生擺脫各種束縛和依賴的獨立傾向,他們會越來越喜歡探索活動,努力在生活中尋找問題的答案,這是兒童心理發(fā)展的正常現象。格格媽允許孩子自由探索,孩子在探索活動中,不僅僅得到了探索的樂趣,而且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力都得到了發(fā)展。
 
   建議一:鼓勵孩子的探索活動
   孩子對周圍的許多事物感到好奇,凡事都想弄個明白,他們是無所畏懼的,他們喜歡冒險,做一些危險的游戲,并能從中獲得樂趣,父母不要抑制孩子的探索活動,而應該引導孩子大膽去想,允許他們創(chuàng)造性地嘗試。當然,媽媽要教給孩子必要的防護方法和知識,防止孩子出現一些不必要的傷害。
 
   建議二:“破壞”也是一種學習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特別具有破壞欲望。什么東西到了孩子手里,他都要看個究竟,有的東西就被拆成七零八落,讓父母哭笑不得。其實這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表現,孩子在探索的過程當中學習思考、學會創(chuàng)造,家長要在一定范圍內允許孩子搞“破壞”。比如,孩子想知道鬧鐘為什么會定時而把鬧鐘大卸八塊;為了了解機器人玩具是怎么動的而把媽媽剛買回來的價格不菲的機器人拆開。有心的媽媽不妨給孩子準備一個小小的工具箱,給孩子對自己玩具“破壞”的自由。
 
   建議三:多帶孩子接觸大自然和社會
   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學習課堂,父母可以利用大自然和社會給孩子上一些精彩的課。節(jié)假日和雙休日,你可帶孩子到郊外游玩,也可帶孩子到少年宮、博物館、展覽館等場所,讓孩子在觀察事物中學會發(fā)現問題,接觸的事物越多,產生的新想法就越多。
 
   獨立思考:不做人云亦云的跟屁蟲
   一次,浩然神秘地對媽媽說:“媽媽,我告訴你一個大發(fā)現。”
   媽媽故作驚奇地看著兒子說:“媽媽很想馬上知道。”
   浩然讓媽媽蹲下身來,在媽媽耳邊說:“媽媽,你知道唾沫是什么味兒嗎?”
   “不知道。”媽媽答。
   “唾沫是臭的!”浩然說。
   “那你是怎么知道的?是有人告訴你嗎?”媽媽問。
   “沒有人告訴我,我和小朋友玩積木,唾沫流出來了,我用手心一摸,然后一聞,哎呀,真臭!”說著,浩然還做了個示范。
   浩然媽媽學著兒子的樣,把唾沫添在手心,一聞,果然很臭,忙說:“兒子,這真是你的一個重大發(fā)現!唾沫在媽媽嘴里呆了這么多年,媽媽都沒有想過,還是兒子小小的年紀就發(fā)現了。”
   面對成年人司空見慣的事情,孩子卻充滿了好奇心,常常會提出父母沒想到或者回答不了的問題,這正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現。家長如果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就等于扼殺了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

   建議一:尊重孩子的想法  重視孩子的提問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你這樣不行!”“我說的話沒錯,你得聽我的!”而是要經常對孩子說“我認為……你覺得呢?”“我覺得這樣不太好,因為……”“這事件,媽媽的意見是……”這種溝通方法能夠充分尊重孩子,把孩子置于至于平等的地位,從而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問題。雖然孩子的提問是天真的、幼稚的甚至可笑的。但是,聰明的父母會在這些看似幼稚的想法里,引導孩子發(fā)現有趣的現象,使他們嘗到獨立思考的樂趣。
   在孩子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時,哪怕是錯誤的,父母也應讓他說完,然后再給予恰當的指導。對于孩子的正確意見,父母應該肯定、表揚,讓孩子增強發(fā)表意見的信心。如果媽媽不知道問題的答案,最好直接告訴孩子:媽媽也不知道,還需要你去找尋答案。孩子好奇心強,自會以自己獨有的方式,尋找問題的答案。
 
   建議二:讓孩子感受思考的樂趣  不要拘泥于標準答案
   在日常生活或游戲中,孩子遇到什么問題,這時,媽媽要耐心,不要馬上幫孩子解決問題,而是應該鼓勵孩子自己去思考,讓孩子去體驗思考的樂趣。
   如果孩子實在想不出來,可以給孩子一點提示,然后鼓勵孩子多方面的去嘗試,孩子自己想出辦法,會有一種成就感,這會讓孩子終身受益。
   法國有個教育代表團到北京的一所小學考察。他們看到學生的考試卷中有這樣一個問題:“雪融化了以后是什么?”有一個學生的答案是:“雪融化了以后是美麗的春天。”但是,這個答案卻被老師判了個大大的“×”。
   雪融化了以后變成水是科學的結論,但是,雪融化了以后是美麗的春天卻是哲學的感悟。如果孩子以哲人般的感悟來挑戰(zhàn)科學的標準答案時,難道我們要一棍子把孩子的這種獨立思考精神打死嗎?
 

育兒網廣播

《心理育兒》雜志介紹

針對0-6歲兒童成長中的各類心理、行為、情感等方面的問題,給出專業(yè)見解與指導;從中醫(yī)學的角度關注寶寶的身體健康,依據中醫(yī)理論對孩子進行日常養(yǎng)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