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剝奪和控制讓他難以表達真實的體驗和想法

  
  每一個孩子的出生,都是有價值的。孩子是我們的生命延續(xù),但更重要的是,他們要去完成自己。自我價值感是一個人存在這個世界上的基礎,這樣的人才會有愛,有自由。父母都希望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屬于他們自己的自己,而不是一個復制品。
 
  云偉是一名公認的成功設計師,但他卻經常困在自己的矛盾情緒中不能自拔。一方面,他認為自己的設計與理念趨于完美,另一方面,總是覺得自己的設計總有不足的地方。
  在一次設計說明會上,客戶第一次對他的設計提出了質疑,說他的東西華而不實。要求他在兩個月后,拿出成熟的設計來。那句“華而不實”的評價,總是在他耳朵邊響起。他總是想象著下一次的說明會,他會很失敗,甚至被周圍的人嘲笑。強烈的無力感伴隨著他。
  他把自己的擔心、無力講給父母聽。父母只是說:“你原本就應該更努力。”這讓他的心底的抑郁情緒徹底爆發(fā)。他一下就失去了支持,開始回避與人交往,不想起床,認為什么都沒有意思,甚至產生了想告別人世的念頭。
 
  臨床診斷:父母的嚴格掌控令他感到無所適從
 
  經過深入交流我知道,云偉父母都對藝術很感興趣,曾經夢想成為設計大師。只可惜,所處的年代特殊,他們的愿望一直沒有實現。他們希望云偉能做一名出色的設計大師。
  3歲時,小云偉便開始學習了自己不喜歡的素描。父母是嚴厲的,只要他一張畫沒有畫好,他們就會用嚴厲的方式懲罰他。而當云偉取得一些成績的時候,父母會在露出一絲笑容后,給他提出更高的要求。云偉一直沒有獲得過肯定。哪怕他做得比其他孩子更好,而父母總是只有懲罰,沒有獎勵。但云偉仍一味地滿足父母的需要,并希望獲得父母的肯定。每當自己取得一些成績,他會第一時間展示給父母,希望爸爸媽媽也能體味到自己的喜悅和滿足。而云偉的父母從來不會表現出太多喜悅的感覺,總是對他說:“你不要驕傲,再努力一點就能做得更好。”云偉心里便會空蕩蕩的,感覺無所適從。
 當這樣的情形發(fā)生時,尊重,愛就不會發(fā)生。而孩子成長中的愛,尊重等都是從與和父母的關系互動中認同到,并內化到自己身上的。意思就是一個被愛的孩子,就會有能力去愛別人。一個被尊重的孩子,他就有懂得真正的尊重,并也會尊重身邊的每一個人。而一個從小就生活在父母嚴格掌控下的孩子,則會用謊言去掩蓋自己真實的體驗和想法。這樣的人,有代表道德,倫理等超我部分,也有被壓抑的本我欲望部分,處在這兩部分之間的自我部分是不穩(wěn)定的。自我不穩(wěn)定,情緒也就不穩(wěn)定了。
 
 父母的評價讓他處于自我價值的沖突中
  Tips:
  心理動力學講的是人的早期經驗和早期創(chuàng)傷是造成人的病態(tài)行為的原因。因為早期的創(chuàng)傷被壓抑潛意識,在一個特殊時期(一般是青少年時期)用不合理的病態(tài)方式解決潛意識矛盾。這就是心理疾病產生的原因。
   運用心理動力學理論進行分析,我們會發(fā)現云偉處在自我價值的沖突中。這樣的沖突時常表現在需要別人的認同和肯定,云偉總是在非常自大和自卑的矛盾中間。一方面,他認為自己很優(yōu)秀,并用很多的方式去證明自己的優(yōu)秀,另一方面,他又很自卑,特別害怕自己被人貶低和不認同。因此,云偉非常努力,當然也獲得了公認的成就。但一旦自己的努力被忽視時,如被客戶否認的時候,云偉就體驗到羞恥、挫敗的感覺。這樣的感覺讓他產生了放棄的念頭,好像就是說:“我什么都不做了。”這樣,可以用對自己的憤怒,來彌補自己的羞恥和無力感。只是這樣的憤怒是針對自己的,抑郁,就是自我憤怒攻擊的表現。說自己沒用,否認自己,認為自己活著沒有價值等等。
   而自我價值的沖突,主要是自我價值和別人認可的價值之間的矛盾。云偉一次又一次的與父母分享自己的成功,實際上就是想保持自我價值與父母評價價值之間的一致性。當然,這也給了云偉一直以來的工作上的成就動機。在這次的設計方案中,云偉原本感覺自己不足,并且又被客戶指出不足,云偉的自我價值與他人評價價值出現了負性的一致,這讓云偉自戀的部分徹底損傷了,所以他在短時間內真的認為自己什么都不能做。
  育兒建議:學會去肯定孩子的自我價值
  當父母把自己的愿望放到孩子身上的時候,父母是很自私的。因為自私,所以就會用“我為你好”這樣的愛的幌子來掩蓋自己的自私。
 
  有了愛和尊重,才能有自我價值實現的可能
   一個人的需要分5個層次:生理、安全、 愛與被愛、尊重與被尊重、自我實現。這些需要是人存在的動機,人也會從這幾個需要層次的自我滿足中實現自我價值。這樣的人生就是充實的,有力的。當然,也就可以體會快樂,幸福。
  父母想讓孩子完成自己未竟的心愿,是因為自己在人生經歷中的某部分沒有滿足。因為沒有滿足,所以這些內心的傷痛,便會在自卑的情緒中暗自流動。如果父母不接受這樣的挫折,那他們一定會用一切方法去消除掉讓自己內心感覺自卑的東西。孩子就有可能成為父母挫折的犧牲品,父母會用一切可以控制的方法去控制孩子的發(fā)展,甚至會因為他不聽話而憤怒。假如父母沒有意識到這有一點,他們將很難接受自己內心的挫折感,甚至會用“我為你好”的方式去挫敗孩子。把控制當成愛,就是因為我們缺乏覺察,并不能接受自己的結果。
 很多時候,父母會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衡量這個世界的事物。而孩子喜歡用自己的喜好去衡量。當他的愿望被肯定并感覺被支持的時候,他很滿足,也會很自由。至于將來他想做什么,那應該是他自己慢慢在成長中思考的,他是一個獨立有自己思想的人。像一次豆豆媽媽問起了豆豆長大以后的愿望。豆豆想了一會,說想做火車司機。豆豆覺得火車司機很偉大,能夠駕駛這樣龐大的物體,因此,他想做火車司機。媽媽雖然不是很認同但還是肯定了他的想法,并表示媽媽會支持他。媽媽又問他做火車司機要具備什么條件。然后就著這些條件談了如何學習、取得這些技能等等。最后,豆豆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了。
 
  讓孩子按自己的意愿成長,實現其自我價值
  如果媽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自由的,那就時刻覺察自己,是否有把自己的期望放在孩子身上。把自己的未了心愿放在孩子身上,那只是我們逃避挫折,恐懼的方法。而你的孩子,恰恰就是“受害者”,是屬于你的附屬品,他們沒有自己。當然,這樣的結果就是,媽媽需要一直為孩子操心。
  5歲的晨晨從小學鋼琴,也表現出了一定的天賦。但媽媽發(fā)現晨晨越來越不開心,而且身體越來越虛弱。晨晨媽媽開始反思。她發(fā)現自己的童年也是這樣度過的。不開心,經常生?。ㄒ驗樯】梢垣@益。比如:可以逃避責任,不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并不需要被別人和自己懲罰)。
  晨晨媽媽小時候就被父親要求成為一名音樂家,而她在青春期的時候反叛,放棄了音樂。她把自己的挫折轉化為一個未了的心愿,在希望兒子幫自己完成。她并沒有尊重孩子的興趣,甚至總是用“應該”和“不應該”在判斷孩子。意識到這些后,她與自己的兒子談了一次話,問兒子是否喜歡鋼琴。在她的真誠表達中,兒子說出了自己的愿望和想法。兒子感覺壓力很大,很害怕自己沒有朋友,害怕彈琴不能過級。他很羨慕其他小朋友能在課余時間盡情的玩耍,并希望媽媽允許他多點時間踢足球。
  這次談話后,晨晨媽媽尊重了自己兒子的愿望。她發(fā)現,兒子與小伙伴們一起玩足球的時候,是那樣開心,見自己也開始沒有那樣的距離感了。兒子還是要堅持學習鋼琴,但這時候的他是在按自己的意愿學習,他學得很開心,并在上鋼琴課的時間到的時候,兒子不遲到了。
 
  很多時候,父母會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衡量這個世界的事物。而孩子喜歡用自己的喜好去衡量。當他的愿望被肯定并感覺被支持的時候,他很滿足,也會很自由。
   專家介紹:胡慎之,向日葵心理咨詢中心主任治療師,精神分析師,心理治療師婚姻家庭指導師,青少年心理咨詢專家。

育兒網廣播

《心理育兒》雜志介紹

針對0-6歲兒童成長中的各類心理、行為、情感等方面的問題,給出專業(yè)見解與指導;從中醫(yī)學的角度關注寶寶的身體健康,依據中醫(yī)理論對孩子進行日常養(yǎng)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