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從音樂中聯(lián)想到美嗎

本文Tag標簽:心靈享受??

  誰都知道音樂是一種抽象藝術(shù),欣賞音樂不能像看畫那樣直觀。因為,音樂展示它的內(nèi)容,靠的是每個音符在時間中連續(xù)的變化,給人一種較模糊的形象感。所以,我們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對音樂所表達的內(nèi)容最好不要做機械的理解。

  當您聽到一首器樂曲,一首動聽的歌曲過程中,一定會隨著音樂的走向產(chǎn)生出許許多多的聯(lián)想,這種聯(lián)想會使我們的感覺、情感和思想凝結(jié)為音樂中的藝術(shù)形象,喚起我們各自生活中相類似的記憶和經(jīng)驗。這樣音樂的聯(lián)想也就會觸發(fā)了我們往昔的心境,于是生活的感觸便會強化了音樂的激情,并在大家各自的心中創(chuàng)造出與音樂相共鳴的藝術(shù)意境。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不僅是比繪畫中最美的風景令人神往,而且為欣賞者展示出神奇的人間天堂。在那里,靈魂飛繞,不停地觀察著,并留下在它接近時展現(xiàn)在它面前那一望無際的地平線的奇異景色,在那里有雷聲隆隆、有鳥兒歌唱,有暴雨乍至大作、繼而平息。在那里陽光吮吸樹葉上的雨露,云雀振起淋濕的翅膀;在那里受驚的心平靜下來,被擠壓的胸膛抒展開懷,在那里靈與肉復(fù)活,與大自然混為一體,沉浸于迷人的寧靜中……

  我們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通過對音樂的理解能夠得到某種模糊的視覺感。這一事實我們可在平時的生活語言中得到證實。例如:我們評論某種聲音時可說它是“圓潤”的“尖利”的,或者對某個聲音可說是“高音”“低音”。我們說“圓”與“尖”“高”與“低”,正是模糊的視覺感。

  在音樂的描寫中,不僅局限于視覺感,還借助于我們的“味”覺,和“觸”覺。當我們聽到某種聲音的時候會脫口而出稱它是“甜蜜”的,這就是聽覺與味覺相聯(lián)系的。又有,我們評論某種聲音時會說是“細細”說“粗聲大氣”的“震顫”的“軟綿綿”的。這時候是觸覺與聽覺相聯(lián)系的,我們可通過不同風格的演員的演唱來體會一下。

  董文華演唱的“十五的月亮”,她的聲音自然流暢,具有抒情特點,有甜美之稱。歌曲的演唱尤其發(fā)揮了她獨特的聲音風姿,她在歌曲中真實地再現(xiàn)出了軍人與愛人的高尚情。

  劉秉義演唱的“我為祖國獻石油,他的聲音厚而有力,但有時卻又很抒情。這首歌曲在他的演唱下,使人們感到,石油工人戰(zhàn)天斗地不畏艱難為祖國的石油事業(yè)貢獻一切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有時候,音樂家為了使音樂形象得到更明確的表現(xiàn),還給曲子加了一個標題。柏遼茲的交響曲《哈羅爾德在意大利》,其中有一個樂章,也就是交響曲的第二樂章,被定為《香客進行曲和晚禱》。人們認為,這一進行曲十分完美地將香客們的活動再現(xiàn)出來。

  音樂中,我們仿佛聽到,人們在左一遍右一遍地唱著贊美詩,以及模糊不清的禱祈對唱聲,再加上其中穿播著有嚴謹而美妙的和聲宗教頌歌,聽上去仿佛是爐中神香余煙裊裊,在空中散發(fā)著無比的清香。再加上中提琴優(yōu)美的琶音伴奏,似乎遠遠地聽到朝拜的香客們在山中行走,像是趕到一座鄉(xiāng)村教堂去。長笛,豎琴和圓號組成的聲部最后以漸弱的音程奏出,仿佛是表現(xiàn)漸漸遠去的歌聲和暮色漸濃的黃昏。夜終于來臨,氣氛寧靜,天空出現(xiàn)最初的星光,花朵合上葉瓣,沉睡中的萬物散發(fā)出芳香的氣息。空中一片寧靜,大自然也進入夢鄉(xiāng)。

  當樂隊那極為輕柔的、微微顫動的翅膀;在那里受驚的心平靜下來,被擠壓的胸膛抒展開懷,在那里靈與肉復(fù)活,與大自然混為一體,沉浸于迷人的寧靜中……

  有時一首樂曲不同人會有不同的理解。在不同環(huán)境,不同心境里,對音樂有不同的理解。當你情緒低落,又聽的是一首悲歌,這樣會加重你的悲感,也同樣會喚起你對這支曲子的主觀理解。當人們在集會的歡樂中,聽放貝多芬的“合唱”交響曲會使人們對勝利對未來憧憬著無限的向往。

還有疑問嗎?請留下您的問題,15分鐘內(nèi)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