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發(fā)展進步的重要標志是社會文化的變革和提高。教育制度或人們普遍性接受文化教育的社會文化變革,必然涉及到生活方式、生活信念及人們對物質文化的利用,從而對人類的心身健康帶來一定的影響。
在我國,隨著改革開放的步步深入,人們不僅在物質生活水平方面躍上了新的臺階,而且精神生活也更加豐富和充實。一個人受教育的程度常常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他的工作性質和工作成績,因而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也不斷在提高,日益受到人們的尊重和愛戴,這對知識分子在辛勤的腦力勞動付出后保持內心的平衡無疑是十分有益的。但與此同時,也不可否認地存在著一些人不能正確對待當前社會發(fā)展進步過程中的社會文化發(fā)展的需要,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表現(xiàn)出拜金主義思想,輕視學習,忽視自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過于計較眼前利益,缺乏長遠的目標和計劃等,因而難以具備強有力的競爭能力,在日常工作中呈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狀態(tài)。據(jù)有關資料表明,臺灣從1946~1961年的15年間,由于社會文化的變化,神經官能癥患者明顯增多。
另外,知識分子因課題研究、職稱晉升等問題,需要長期的加倍學習、研究和積累,從而形成精神上較大壓力。久而久之,必然導致精神緊張和恐懼,精神的壓力將越來越大,極易導致心身疾病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