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生俱來就擁有許多非對白語言。非對白語言如同電報密碼,非對白語言泄露出孩子的最初要求,非對白語言不會撒謊。
在學會語言以前,孩子們總是先用手勢與外界進行交流。用手勢以及身體的其他動作來表達意思,比說話更容易。孩子大多是先學會走路,后學會說話。孩子天生知道身體語言的魅力,他們可以利用身體語言完整地表達他們的意念。
初生的嬰兒揮動手臂,伸展腿腳,以此來表達他們的不舒服感或從襁褓里解脫出來的喜悅感。孩子在吮吸奶頭時,習慣把手臂揮來揮去,以此來表達他們吃飽的快樂——人類對勝利的歡呼總是揮動手臂。六個月前的孩子遇見興奮事總是雙臂同時舉起,還伴以蹬腿的動作。
孩子在用哭表達自己不舒服的感覺時,常常不停地扭動身體,頻頻地做手勢,上下蹬腿,挺腹彎腰。
孩子需要某種東西時,身體一動,小手做抓的動作。孩子發(fā)現(xiàn)新奇的事,立即會用力翻身。
父母大多數(shù)能本能地理解自己孩子的身體語言,比如高興、憤怒、拒絕、需要、煩惱、疲倦時孩子的各種動作,他們會通過一些努力讓孩子滿意。但是孩子身體語言常隱藏著密碼,令父母難以破譯。
波土頓一家兒童醫(yī)療中心曾發(fā)表一個研究報告,指出人使用左手或右手的趨向,可以在嬰幾初期觀察出來。初生嬰兒睡眠時,有的喜歡把頭偏向左側(cè),有的喜歡把頭偏向右側(cè)。到了半歲時,習慣于把頭轉(zhuǎn)向右側(cè)的嬰兒,便自然會用右手抓取東西;頭部轉(zhuǎn)向左側(cè)的,便會使用左手。
對孩子這微妙的睡姿,父母一般不會去管,到他們發(fā)現(xiàn)孩子使用左手的習慣時,孩子已經(jīng)三歲了,想要糾正已經(jīng)太遲了。
在這個習慣用右手的社會里,用左手的人會感到種種不便。于是,父母便極力從多方面壓抑用左手的孩子們的自然趨向,強迫他們使用右手,給孩子們在心理上增加不少壓力,并阻礙了他們其他能力的發(fā)展。如果使用左手的習慣沒有得到糾正,用左手的人情緒上總是有不安的感覺,好發(fā)脾氣。
其實父母只需注意觀察孩子的睡姿,并設法讓他們養(yǎng)成頭部轉(zhuǎn)向右方的睡眠習慣,自然而然,他們長大后,便會使用右手。
中國傳統(tǒng)的父母看著孩子愛亂動,索性把孩子的手腳捆成一根“棍”。據(jù)稱這是祖上傳下來的,中國人都是這么捆大的。孩子就此被剝奪了用肢體表達意愿的權(quán)利,他的一切喜怒哀樂無從表現(xiàn),幼小的心靈受到壓抑,甚至有些人會成為不善于表達、膽怯而拘謹、反應遲鈍的人。所以,現(xiàn)代的幼兒專家一致主張不要把嬰兒的手腳捆住。
人的姿態(tài)里存在著特有的創(chuàng)造天賦,只要父母仔細觀察孩子的動作,便會讀出這動作的意義,這動作極可能蘊藏著孩子某一方面杰出的能力,表現(xiàn)出他動作的靈敏度。
孩子大多會經(jīng)歷把某一樣東西扔來扔去的階段。這是他在鍛煉自己的靈敏度和反應能力。如果父母用大人的理智,阻止或通過批評制止他這么亂丟東西,孩子會立即中斷這有意義的行動。
孩子也會固定地在手上握一把東西:一塊布,一把勺子,一個小玩具。從某種程度上說,他是在尋找安全和依靠。
父母要對孩子的肢體語言保持足夠的耐心,把孩子活動性的游戲變成語言游戲,把無意義的動作變?yōu)橛幸饬x的動作。
良好的姿勢,自然的動怍,會使孩子變得朝氣蓬勃,活動能力、平衡能力增強,因此父母必須在孩子嬰兒時期就注意其姿勢:
●孩子在吃奶時,必須有好姿勢。
●不要過早地讓孩子坐和站。
●不要總固定用一只手抱孩子。
●孩子的床墊應當平整厚實,不要過于松軟。
●睡覺時讓孩子仰面向上,不可總側(cè)向一邊或蜷縮成一團。
●讓孩子盡早學會抓握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