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哆”——有目的、有計劃
許多家庭在對孩子進行語言能力培養(yǎng)和訓練時,往往缺乏計劃性、目的性、系統(tǒng)性和持久性。一些父母在孩子咿呀學語時,經常是出于自己的興趣或逗孩子玩的目的教孩子說話,而到孩子二三歲時,錯誤地認為孩子大了自然會說話而撒手不管了,以致錯過了孩子語言發(fā)展的關鍵時期。
因此,父母要注意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yǎng)和訓練幼兒的語言能力。
“來”——伴隨快樂感、有趣感
學語言不是枯燥地模仿。那種父母說、孩子學的單調模式是不容易奏效的,而且常常遭到孩子的拒絕。因為有些語言,特別是那些較難理解或較難發(fā)音的詞語,孩子一時半會兒講不出來,如果父母硬逼著他們“鸚鵡學舌”,只會使孩子感到緊張和痛苦,失去對學語言的興趣。因此,父母先要發(fā)現孩子對什么最感興趣,這可能包括吃的東西,如冰激凌、糖果或飲料等。當孩子按照要求做了某件事或完成了某項任務,父母就可以用這些東西獎賞他們,但更多的是要用語言,用父母快樂的表情,用擁抱或親吻來對孩子表示鼓勵。 除此之外,父母應該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和孩子游戲,在游戲中教孩子說話。開始的時候,時間可以定得短一些,大約2~3分鐘,然后逐步延長,形成常規(guī)。
“咪”——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孩子的語言能力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家庭環(huán)境。家庭成員的語言水平、文化修養(yǎng)、家庭藏書情況、父母對孩子教育的興趣等,都對孩子的語言能力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家庭成員,特別是和孩子接觸最多的父母,一定要注意提高文化素養(yǎng),注意語言美,使自己的每一句話都能成為孩子模仿的典型。
和孩子說話是培養(yǎng)孩子語言能力的重要手段。父母與孩子說話時,要特別注意講究說話的藝術,要發(fā)音正確,詞匯豐富,語言精練通達,符合語法規(guī)范。和孩子說話要比較慢,口齒清楚,聲調溫和親切。不可用嚴厲的聲調對孩子說話,也不要恐嚇孩子。父母對孩子說話,要多用積極鼓勵性的語言,少用消極、禁止性語言;多用提問的方式跟孩子說話,少用命令的方式叫孩子去做事。
“發(fā)”——妙用童趣學說話
如有的孩子常常分不清左右腳的鞋子,若父母只是單純地說這是左腳鞋子,那是右腳鞋子,說得再多孩子可能還是分不清。這時,父母可以編一個童趣味十足的小故事:“小朋友們看看,某某的兩只鞋子背對著背,都生氣了,他們?yōu)槭裁床桓吲d呢?鞋子說:’小主人把我們穿錯了,我們只好背對背?!彪S后,父母幫孩子把穿錯的兩只鞋對換,再說:“瞧,兩位好朋友正面對面地點頭微笑呢,他們?yōu)槭裁磿@么高興?因為小主人這回把他們穿對了?!备改高€可配上一幅人物化了的兩只鞋子生氣時的漫畫和一幅兩只鞋子微笑時的漫畫,讓孩子們邊看邊說。這樣,孩子不僅很快就能分清左右鞋子,而且以后也會用這么有趣的語言去和穿錯鞋子的小朋友說話。
“嗦”——重點突出,反復練習
父母在一段時間內只教孩子學習一個特定的詞語,并且讓孩子有足夠的練習時間,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學習。即使在一段時間內,父母尚未看到明顯的效果,也不要急躁。因為孩子的開口,是需要“千呼萬喚”的。
“啦”——小步前進
學習語言時,父母要把目標化整為零,每一步要分得較細,使孩子在學習中容易獲得成功。如果步驟與步驟之間跨度較大,孩子就會遇到困難,挫傷他們學習語言的積極性。例如,當小兒只會少數稱呼時,父母就著重于疊詞或單詞的教學;當孩子不會發(fā)“K”音時,父母可以訓練孩子的口舌運動,先發(fā)“a”或“e”的音,逐漸過渡到“K”音等。
“西”——記錄進展情況
在孩子未開口之前,父母很難看到他們的進步,這常常影響父母教孩子的積極性。為了避免這一點,建議父母經常記錄孩子的行為表現。對于能說話的孩子,父母要記錄他們用詞匯的性質,是名詞還是動詞,是一個字還是兩個字的詞語,是短語還是句子……由此,父母可以得到孩子語言學習的反饋信息。
“哚”——利用圖畫書
在教孩子認識周圍具體事物進行語言訓練的同時,父母還可借助圖書教孩子學說話,如買一些《看圖說話》及文圖并茂的小圖書等。孩子好奇心強,這些形形色色的圖畫,形象生動,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趣,便于他們接受。大人在教孩子看圖書時,要一邊看畫一邊講,把畫頁上的內容概括成一兩句話,用簡潔、生動、形象、適合兒童口語特點的語言講出來,使孩子感到親切,便于他們記憶和復述。對于較大的幼兒來說,可讓他們自己對著圖畫練習說話,大人只要適當地加以指導,這對訓練孩子的說話能力和發(fā)揮其想像力很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