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寶寶發(fā)燒時,媽媽應首先對可能導致寶寶發(fā)燒的原因進行判斷,是環(huán)境因素所致還是疾病引起的,并采取相對應的措施,盡快為寶寶退燒。
一、藥物降溫
如果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發(fā)燒會同時伴隨寶寶反應遲鈍,面色蒼白食欲減退、手足發(fā)涼等癥狀。此時,建議媽媽應帶寶寶去醫(yī)院確診,并按照醫(yī)囑進行藥物降溫。
在寶寶進行藥物降溫時,媽媽需要注意的是:
1、清楚明白退燒藥的作用是治標不治本。寶寶發(fā)燒時,可吃一些布洛芬或乙酰氨基酚等退燒藥,其作用是緩解寶寶因發(fā)燒引起的不適癥狀,而并非徹底治療寶寶可能存在的疾病。它只是帶來暫時的體溫下降,而且下降的程度也只是讓寶寶感覺到舒服而已,不是正意義上的退燒。
2、選擇正確的退燒藥。乙酰氨基酚類退燒藥較適合6個月以內的寶寶,因為它很少對寶寶的腸胃產(chǎn)生刺激;而布洛芬類退燒藥更適合大一點的寶寶,且它的退熱效果要快一些??傊?,這兩種藥各有各的特點,媽媽最好根據(jù)寶寶的月齡做出選擇。
3、適量使用更安全。嬰幼兒退燒藥通常分為有片劑、針劑、栓劑和水劑。其中,片劑的劑量較難準確控制,而水劑的作用較溫和。如果寶寶拒絕吃藥,媽媽也可通過栓劑的使用幫助寶寶退燒。不過,栓劑退燒藥是經(jīng)由直腸吸收,一旦密集使用反而容易造成退燒過度或反復刺激肛門,引起腹瀉。打退燒針,是最后才采取的措施,且必須在醫(yī)生的診斷下,方可進行。
4、媽媽要按照藥物使用說明,不可中途停藥或擅自換藥。盡管不同類型的退燒藥交替或同時服用,其效果比單獨服用一種藥物更明顯,退燒更快。但在劑量上不好控制,且容易造成寶寶重復吃藥的風險。如果藥物使用不當,寶寶非但不會退燒,反而會燒得更厲害。
5、給寶寶吃藥前,一定要仔細閱讀藥品使用說明書,注意用藥的劑量問題,針對寶寶目前的體重選擇適合劑量。并清楚了解服藥后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及相關癥狀有哪些。
二、物理降溫
如果寶寶是由于環(huán)境過熱或飲水不足而導致的煩躁、哭鬧、周身皮膚潮紅、手足發(fā)燙和尿少,體溫不超過38℃,此時不建議隨便服藥,而應采用物理方法降溫。
冷敷法:將澆過冷水毛巾擰干并敷于寶寶頭部,待毛巾變熱后再次更換,或者使用寶寶退熱貼以達到同樣效果;也可用干毛巾裹住冰袋(塊)置于額頭上或置于腦后。
溫水?。河眉s為37℃左右的溫水給寶寶洗澡,擦洗全身,這樣做可使寶寶皮膚血管得到擴張,以利于散熱,每次洗澡應控制在10—15分鐘以內。情況較為嚴重的寶寶,可間隔4-6個小時擦洗一次。
熱水泡腳:媽媽可準備一個小鵬,倒入2/3盆水,水溫控制在40℃左右,以寶寶能適應為標準。媽媽撫搓寶寶的兩個小腳丫,促使血管擴張,減輕發(fā)燒帶來的不適感。用熱水泡腳同時還能促進血液血液循環(huán),幫助寶寶降溫。
低溫室法:將寶寶放在室溫為23℃一24℃左右的房間里,使其體溫自然緩慢下降。這種方法僅適用于1個月以下的小寶寶,特別是夏天,只要把寶寶的衣服敞開,放在較為陰涼的地方,他的體溫就會慢慢下降。如果寶寶發(fā)燒時伴隨有畏寒,寒戰(zhàn),則不能使用低溫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