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孩子真是沒出息,我已經(jīng)和你們老師說過多少次,你已經(jīng)不撒謊了,可你還是令我失望。
——我的老師也感到失望嗎?我是說他對我們。
——那倒不一定,不過,我像你這么大時,可沒有一天到晚撒謊。
——那么,爸爸,你是從什么時候開始一天到晚撒謊的呢?沒有哪個孩子不曾說過謊,沒有哪個父母不明白這一點,但是他們不清楚其中的原因,因此深感頭疼。在一些父母看來,說謊乃孩子最大的敵人。然而,他們又很難想到這個“大敵”往往出自于自己或自己同輩人身上。也就是說,大人們不知不覺的言行,教會了孩子說謊,而大人們當時卻在做著無論從哪方面看都是“誠實”的事情。
譬如,如果討厭某個“不速之客”,四歲的孩子會不假思索地表示出來:
“我不喜歡你,爸爸媽媽也不喜歡你。”
“你的鞋子把我家地板踩臟了。”
“我從來沒見過你,你的樣子太可怕了。”
“我不愿告訴你。我不想和你一起玩。”
做父母的則不一樣,他們既能做出各種令孩子不解的笑臉,也能說出一些違背心意的客套話。過后,孩子又能看到父母對那個“不速之客”表示不滿。盡管所表達的意思與孩子心里想的一致,孩子依然感到不解,因為孩子從父母那里得到的信息是雙重的,他無法判斷哪種說法才是真的。我們看到過類似的例子:
一個孩子問媽媽:“我可不可以到外面玩一會兒?”媽媽頭也不拾就說:“問你爸爸去。”孩子便去問爸爸:“我能去玩嗎?”爸爸問:“作業(yè)做完了嗎?”孩子答道:“做完了。”爸爸冷冷地說:“好吧,你要實在想去玩,就去吧!”
孩子無法掌握這里面確切的意思,一方面爸爸媽媽的表情是“否定”,而他分明又聽到了“肯定”的意思,這使他拿不定主意——到底是該出去玩還是待在家里。
一些研究過這方面現(xiàn)象的心理學和教育學專家認為,在說謊與誠實、孩子與大人之間,存在著一個最大的自相矛盾的地方是心理界限模糊。美國心理學家保羅·??寺f:“他們——做父母的——總是要求子女具有安排未來、控制情緒和理解別人觀點的能力,這便促使孩子為了取悅父母而撒謊。
我們確實看到過許多這樣的父母,他們在家里不斷地設(shè)計出~張張未來圖表,并示意給孩子:在某個時間某個地方,你要到達這個地方,否則你將失去別人所擁有的東西。在另外一個時候,你將抵達這個目標,這里你又會得到什么什么……他們在描述那些“未來目標”的美好時,使用的總是一些令孩子們熟知并膩煩的語言。在這里面,還不時出現(xiàn)一些令孩子從小就感到恐懼的景象:那“未來”好像是一個無底的“深淵”,沒有盡頭的“遠方”,充滿神秘誘惑和緊張空氣的“魔幻之城”…,.
然而“經(jīng)歷”多了,那神秘莫測之感也就淡漠了。隨之而來的是為了應付而設(shè)計的各種躲避和迂回的方式。當然,所剩下來的只有惶恐和緊張,對榮譽感喪失的緊張。而為了保持這種榮譽和自尊,孩子不得不以他們幼稚的方式去編造一些難以自圓其說的謊話。這就使得做父母的大為不安,有時候,他們惱火的并不是說謊,而是說謊的方式。
然而,孩子們也同樣會想到大人說話時的不負責任的一面,譬如他們那些態(tài)度暖昧的話、出爾反爾的方式、令人迷惑不已的表情等等。當孩子提出某個在他們看來一時難以滿足的要求時,父母即以種種不成其為理由的話來搪窒。殊不知,孩子們早已厭倦了這類套話。
實際上,孩子們早在四五歲時就自認為“成熟”了,“長大”了,父母不該再以“老一套”方式對待自己。他們認為,父母應該公平,或者在一些并不重要的事情上顯得“大度些”。這種心理在七八歲時表現(xiàn)得更突出。這個時期正是孩子脫離幼兒圃。上小學并接觸了新伙伴之后。美國新澤西州兒科和精神病學教授邁克爾·劉易斯在他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五歲以下的孩子中,女孩比男孩更愛說謊。他還證實了學齡前兒童中說謊與不說謊之間的差別。劉易斯認為,說謊的孩子一般都比較聰明,而不說謊的孩子在心理上卻多少可能有些問題。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說謊的目的和方式也有所變化。五六歲的孩子說謊是為了滿足某些需求,七八歲以后則更多是為了保護自己。這時,做父母的應當盡可能理解孩子的心理和言行。孩子逐漸長大,需要“獨立”的心理意識日趨強烈,這時多少也有了一些屬于自己的“隱私”。
父母不分時間場合觸犯了孩子的“權(quán)利”,自然要引起他們的反抗。這當中許多孩子的反抗方式就是靠語言為自己掩飾和辯白。在他們看來,只要能過了這一關(guān),就算成功,而倒霉的父母大人總有其失敗的時候。事實上,失敗的時候是多的,因為有些“謊話”比真話還顯得真實,大人無法察覺。孩子們正是在大人沾沾自喜的時候,滑過了很多“難關(guān)”。
一些因工作或人際關(guān)系忙碌而無暇顧及孩子的父母,總是在他們醒悟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孩子與自己已經(jīng)扯開了相當一段距離。這時他們往往不知如何是好,既不知道說什么,也不知道做什么。他們面對這突然之間成熟起來的孩子深感無能為力,這時候免不了粗暴或者放任以解脫自己心理上的負擔。
其實,只要做父母的真正懂得一些孩子成長過程的心理變化,盡量了解孩子的需要,并以公平酌方式尊重孩子和他們的要求,以及他們所做的一些事情,就可以消除那些無端煩惱。然而這又需要父母作些“犧牲”和“讓步”,譬如:
●以身作則勝于碎嘴嘮叨。
●允許孩子擁有自己的秘密。
●允許因為“自尊”和“恐懼”而說的假話。
●相信孩子所說的一切,盡管這要冒一定的風險。
●看看自己是否真的想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自己想知道什么?僅僅是真話嗎?
●與孩子交朋友,朋友之間更容易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