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的嚴格與寬容,實在很難有一個明確的劃定界限,也經(jīng)常會受我們自己的個性所影響。怎樣適度地管教孩子呢?父母需要先能察覺自己習慣的做法。
父母的反應(yīng)方式通常可分為“肯定型”、“非肯定型”以及“攻擊型”三種。舉例來說,有一天,小華跟媽媽經(jīng)過玩具店,小華吵著要買小汽車,媽媽認為家中已經(jīng)有很多玩具汽車,不必再添一輛。但孩子吵得很兇,這時候,媽媽猶豫不決地站在店門口,雖然嘴里說:“你的玩具汽車那么多,別買啦!”卻被小華拖進店里。“真的要買嗎?這小汽車有什么好嘛!”“小華,你可不可以小聲點,叫別人看了笑話。”這位媽媽表現(xiàn)的是“非肯定型”的行為。這種反應(yīng)的特征是:做不下決定,心里感覺壓抑和焦慮,立場卻不堅定。
同樣的情況,媽媽也可能狠狠地說:“買什么?你的玩具還不夠多???你這孩子就是貪得無厭!我問你,上回給你,買了小汽車,結(jié)果呢,玩了多久?三天不到就壞了,對不對?”這種屬于“攻擊型”的行為反應(yīng)的特征是:只顧表達自己,輕視別人,替對方做決定,外表強硬而內(nèi)心卻感到挫折、受傷害。
那么,“肯定型”的作法是怎樣的呢?媽媽可以用溫和而堅定的口吻說:“你很想買小汽車,可是媽媽覺得家里的玩具車實在太多了。走!我們?nèi)タ磩e的。”說完就牽著小華的手,大步地走開了。“肯定型”的特征是:適度地自我表達,立場堅定,但不傷害孩子,心中感覺自己是有價值,應(yīng)受尊重的,對孩子不多嘮叨,以行動表示自己的決心。
這三種類型的行為反應(yīng),常常交替出現(xiàn)在每個人的生活里。當然,也有些人經(jīng)常是以其中的一種方式來反應(yīng)。我們’不妨反省一下,自己習慣的方式是那一種?特別是在我們受到孩子的違抗,挑戰(zhàn)的時候。
有些“非肯定型”的父母很容易在孩子有所要求時,因為不忍拒絕而忽略了自己的需要與限度,等到自己不能忍受時,就突然轉(zhuǎn)換為“攻擊型”的反應(yīng)。例如:媽媽外出回來,一身疲憊,孩子偏偏纏著她,要她講故事。媽媽覺得已經(jīng)把孩子冷落半天了,于心不忍,就顧不得自已的勞累,勉強地依了他。但孩子要求媽媽一個接一個地講,結(jié)果惹火了媽媽,于是媽媽開口罵起孩子。像這樣突然地變臉,會叫孩子十分不安,也感到無所適從。也許媽媽回來時,應(yīng)該先休息一下,或在不能忍受以前就停下來不再講下去,以免因為超過自己的限度而攻擊了孩子。
除了察覺自己是用“非肯定型”、“攻擊型”或是以“肯定型”的方式和孩子來往外,最基本的,我們要先在心底肯定自己這個人的價值,尊重自己的需要。其次是要不怕表達自己的心情和愿望,不要害怕拒絕孩子會傷害了他們,只要我們表達的方式得當,不但不會傷害孩子,反而會教導孩子學習尊重別人,學會如何去肯定自己.打在兒身,痛在娘心
父母也是人,當然也有自己的情緒,偶爾對子女發(fā)發(fā)脾氣是難免的,但是要小心,別掉入一種情緒的惡性循環(huán)里。父母容易落入的情緒循環(huán)是:
憂郁——>發(fā)怒——>自責——>憂郁
譬如說:媽媽生氣,打了孩子一頓,當時是在盛怒之下,事后卻非常心疼,也覺得對孩子很抱歉,但不知道要如何疏解,只有在心里深深地自責,覺得自己很失敗。事實上,這種自責并沒有任何積極的意義,反而把自己的心情愈弄愈糟。本來只是“打了孩子”這么一件很單純的事;卻弄得所有不愉快的感受都涌上心頭,整個人陷入了憂愁的情緒低潮。在低落的情緒中,更容易被孩子小小的過失激怒,于是又一次的循環(huán)開始。
如果父母陷入這種循環(huán)的話,事實上傷害孩子最大的并不是挨那兩下打,而是在父母的情緒低潮中所嘗到的無形壓力與不安。幼小的孩子在情緒上是與父母有著相當聯(lián)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