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寶寶的“破壞行為”,媽媽們有一肚子的話。“我家寶寶是個破壞狂,什么東西到他手里都能被他搞得變了形!拆得七零八落防都防不過來。”“哎!我才買回一套小音箱,剛裝上,就被兒子拔掉了連線。”“剛買的電動小汽車,我還沒會玩呢,就被寶寶拆成一堆零件了。”“洋娃娃本來穿著漂亮的裙子,寶寶卻把她的裙子給脫了,胳膊也扭了。”“在外邊晾了一會兒衣服,沒有幾分鐘,寶寶就把剛換的床單剪了個大窟窿,自己還想當然地用膠水粘。”……
寶寶把好東西弄壞了,媽媽可能會心疼,這個時候,可不可以一氣之下打寶寶幾巴掌呢?
破壞也是建構
寶寶把物品拆散了、弄碎了,不管媽媽多么心疼,都不能打罵寶寶。打罵作為一個懲罰手段,用在這么小的寶寶身上,會讓寶寶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情,以后不敢這么做了。
那么,寶寶搞“破壞”的初衷,是為了把東西弄壞嗎?當然不是,寶寶一定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1.探秘心理
寶寶是想搞明白這件東西里面藏著什么樣的奧秘,為什么能跑、能發(fā)聲、能說話、這么重、這么小呢?寶寶的小腦袋里滿是問題,有了問題他們就要想法搞明白,他們用他們所能支配的體力,咬啊、砸啊、摸啊、摔啊、打啊,不管是鐘表、玩具、收音機、筆、電器開關、遙控器,他們都要弄一弄。
媽媽打罵、斥責寶寶,無異于是在寶寶的成長路上設置障礙,扼殺掉寶寶寶貴的探索精神,使得寶寶的智力和能力發(fā)展受到阻礙。
2.好玩心理
寶寶生活的主要內容就是玩,看到好玩的東西,他們當然要研究研究。至于研究的過程是否會損壞東西,處于單項思維階段的寶寶當然意識不到后果,所以就有了把媽媽錢包上的照片撕下來、把小貓放到奶奶的帽子里、把花盆里的花朵揪下來栽到其他的花盆里、把圓珠筆芯的頭拔下來用嘴吹等行為。
寶寶玩得高興的時候,不會想到這樣做的后果,媽媽要盡可能地做到“不知者不怪”,才利于寶寶的成長。媽媽呵斥、打罵寶寶,都會破壞寶寶的興致,讓寶寶不高興,甚至會在寶寶心中留下不愉快的陰影,一生都不快樂。
3.模仿心理
有的時候,寶寶的“破壞”行為是模仿著大人的行為來的。比如,家里的什么東西壞了,大人會帶著工具修理一下。寶寶見到家長專注修理的樣子覺得很酷,就想著嘗試一下。
寶寶覺得媽媽化妝的樣子很好看,趁媽媽不注意,就把媽媽的口紅、粉底等涂到自己臉上,寶寶哪里懂化妝知識,加之手上沒輕沒重,不是口紅弄折了,就是粉底弄掉了,抹得到處都是。
寶寶看到爸爸對著鏡子晃動著手上的電動剃須刀,對著下巴嗡嗡地嗚叫,覺得很酷,爸爸不在家的時候,便偷偷實驗了。寶寶沒用過,看不懂操作說明書,按按這里,敲敲那里,想把剃須刀打開,就這樣,剃須刀被弄壞了。
在這些情況下,媽媽也不能怪罪寶寶。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媽媽可以事先做一些預防工作。比如,父母做什么事情的時候,一旦寶寶表現出好奇心,媽媽可以告訴寶寶:“你還小,這個剃須刀你不能動的,如果特別想玩可以在爸爸媽媽陪伴下玩!”
模仿是寶寶成長的重要方式,寶寶在不斷的模仿中,掌握一定的技能,增強自己的動手能力,所以,媽媽不能傷害寶寶模仿的天性。
支持一下寶寶
寶寶是在“動”的過程中長大的,不管是動手還是動腳,動作不到位的情況會很多。原因在于寶寶的神經系統(tǒng)還沒有發(fā)展好,不能很好地協(xié)調各種動作,小肌肉不夠發(fā)達,完成不了某些寶寶想完成的動作,于是,一些做法就成了“破壞”了。但是不能低估這些“破壞”,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不成功的嘗試,才有了寶寶的成長。在這個過程中,寶寶的認知提高了、經驗增加了、肌肉獲得了鍛煉、膽量獲得了鍛煉……所以說,寶寶的“破壞”不可小覷。
既然媽媽需要支持寶寶的很多可能帶來“破壞”的行為,那么就要為寶寶創(chuàng)造一個可供自我發(fā)展的環(huán)境,讓寶寶既獲得了鍛煉,又不至于傷害自己、糟蹋物品造成浪費。
1.重視敏感期培養(yǎng)
3歲前,是寶寶多種特定能力和行為發(fā)展的最佳時期,比如,口的能力、動手能力、爬的能力、行的能力等,如果媽媽為寶寶提供了形成這些能力和行為的良好環(huán)境,寶寶的這些能力會快速發(fā)展起來,促使寶寶進入下一個發(fā)展階段,反之,寶寶的敏感期會延緩。這就是為什么寶寶最初的幾個敏感期到來的時間基本相同,到了后面就出現了差異的原因。
媽媽們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贏在起跑線上,而遵循寶寶的成長規(guī)律,發(fā)展好每一個敏感期,同時又不透支寶寶的自身能量,就是最好的贏取高品質成長的養(yǎng)育方式。
2.鼓勵一下寶寶
幾個月的寶寶進入了口的敏感期,這個時候,媽媽除了支持寶寶吃手、啃腳外,還可以找出不同的物品,增加寶寶的體驗,比如,奶棒、黃瓜條、西瓜條、白肉、紅肉、玉米粒、饅頭等。當寶寶用牙齒接觸到這些物品的時候,媽媽可以對著寶寶描述:“這是黃瓜條,脆脆的,很爽口。寶寶咬得真好”,“這是白肉,軟軟的、膩膩的。寶寶吃得真香”。
寶寶進入手的敏感期,什么都抓、什么都碰的時候,媽媽可以準備不同的東西,滿足寶寶的“抓欲”。比如,把西紅柿洗干凈放到盤子里,讓寶寶抓;把米飯和菜放進碗里,讓寶寶抓著吃;把寶寶帶到野外,讓寶寶觸摸花草、沙土等。寶寶在用手感知這些東西的時候,心情是非常愉快的。寶寶笑的時候,媽媽可以陪著寶寶一起笑!笑聲是最好的鼓勵!
3.讓“破壞”上個臺階
寶寶做出“破壞”行為后,不管寶寶當初是出于好奇、好玩,還是模仿的心態(tài),就此放手都不是最好的結局。當寶寶沮喪的時候,媽媽可以加入進來,讓寶寶的探索行為絕處逢生。
比如,寶寶把家里的小鬧鐘拆了,拆壞后寶寶心里一定很不安,他擔心媽媽懲罰他。這個時候,媽媽可以引導寶寶試著把小鬧鐘裝上。如果寶寶沒有信心,媽媽可以和寶寶一起裝。如果還是裝不上,媽媽可以帶著寶寶去鐘表店,讓修理鐘表的師傅幫助寶寶裝上。
這樣一來,寶寶不但學會了怎么裝鐘表,還懂得了一個做事的方式,那就是探索一發(fā)現一思考組裝一尋求幫助一完美結局。圓滿的結局可以帶給寶寶更大的心理滿足,鼓勵寶寶更積極地探索。
當然,為了安全起見,媽媽要告訴寶寶藥品、電器、手機之類物品不要私自拆裝。同時,給寶寶買回一些可供拼插、組合、捏塑的玩具,讓寶寶按著自己的想法建構新的玩具,既開發(fā)了思維,也鍛煉了動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