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更好的發(fā)揮孩子的潛能

  孩子童年的生活重點就是“游戲”。佛家也有一名詞“游戲三昧”,是一種禪定很高的境界。游戲的本意,是盡情地進入到歡喜的一種狀態(tài),本身就是藝術的本質。孩子喜歡自己設計,所以在孩童時,基本是通過游戲學習,不管大人的教學重心如何改變,唯一不變的,就是要讓孩子覺得好玩。好玩才能吸引孩子,才能談得上教育的本質。

  在這段時間里,“玩”是孩子的中心,但這個玩,并不是非常隨性、妨礙他人的。所以家長或老師,必須在旁引導,將孩子的潛能發(fā)揮出來。

  技術為本的缺失
  
  小孩子將來會不會當藝術家、演奏家、畫家,這是屬于技術的問題,他們并不需要如此專業(yè)。所以重心應該放在怎樣把藝術的精神層面、美感、音樂的感動與欣賞,介紹給孩子。學習藝術的目的在于培育孩子欣賞的素質,讓他融入生活中,使他的生活里有藝術,將來成為一個生活藝術家,而不是工藝家,一個匠才。

  藝術讓我們看見那些看不見的美,所有這些工具或技術,都必須把它轉換為內(nèi)涵,從有形中表達出無形的美、心中的歌、心中的舞、心中的畫與心中的感情。

  父母可以不懂藝術,但通過欣賞、說故事,一樣可以帶領自己、孩子,進入親近藝術的領域。從欣賞、豐富我們的生活,從一起閱讀藝術家的生平、了解藝術史,讓不同年齡的孩子去感受美的含意。幼兒時用故事來啟發(fā),年紀再長一點,通過人物、生平的事跡,或藝術品內(nèi)涵的故事來契入。讀了小學以后,甚至可以教導他相關領域的知識,滿足他們求知的渴望,培養(yǎng)內(nèi)涵與深度。

  玩耍、游戲室快樂兒童的生活中心,他們的創(chuàng)意是會讓我們驚訝的潛能。
  
  0~3歲這段時期,養(yǎng)育的重點,著重在養(yǎng)性。

  《三字經(jīng)》頭兩句說:“人之初,性本善。”這里的“性”并不是抽象的,如果按照智能開發(fā)、從腦部的發(fā)育來探討它的含意,這個“性”指的是本質、本性、本來的狀況。
  
  我們從0~1歲,每3個月就會經(jīng)歷一個過程,可分成四個階段。

  看著小孩的成長,0~3個月,孩子會漸漸擺動手腳;4個月后,他會翻動身體、匍匐前進;7個月后,他會用四肢爬行;10個月后,他會以手扶著走路。在每一次身體四肢轉變的過程中,孩子的腦部都在發(fā)育。

  3個月內(nèi),相對應的是脊髓;4~6個月是腦橋;7~9個月是中腦;10~12個月是大腦皮質的發(fā)育。

  到3歲以前,大腦已成熟了60%;6歲的時候,成熟了80%;8歲大時候,完成了90%的發(fā)育。

 

還有疑問嗎?請留下您的問題,15分鐘內(nèi)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