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小故事:一次媽媽和孩子聊天,媽媽問孩子: “你長大后想做什么?”孩子歪著腦袋沉思了片刻,然后有點害羞地低著頭,告訴媽媽: “我最想做小偷!”媽媽有些吃驚,更是詫異,心想:真是個不爭氣的孩子,做什么不好,偏偏要做個小偷。
媽媽剛準備訓斥她,但看她低著頭的樣子,內心里突然有種強烈的好奇心,想知道孩子產(chǎn)生這種想法的原因。于是,她壓抑了自己不滿的情緒,語氣溫和地問孩子: “能告訴媽媽你為什么想做小偷嗎?”
孩子不好意思地說: “我,我想偷一縷陽光送給冬天,讓媽媽不受凍瘡的痛苦;我想偷一片光明給盲人,讓他們感受世界的多姿多彩……”聽到這,媽媽的眼里含著淚光,情不自禁地為女兒鼓起掌來。
這是位幸運的媽媽,因為她有這樣一個懂事、體貼、善良的女兒;她又是一位有耐心的媽媽,因為她能按捺住火氣,耐心地聽完孩子的訴說。
這位媽媽的幸運是來自于她對孩子耐心的傾聽,否則她不僅錯過了詩一般美麗的語言,更為可怕的是她會傷害一顆善良而純真的心靈。
每個孩子的心都是玻璃做的,透明、清澈、純潔,易于洞察又易于破碎。當他們愿意把自己的奇思怪想告訴給家長的時候,就證明投入了很多的激情和感情,所以父母千萬不要隨意打斷他們的說話,給他們話語權,讓他們盡情地去表達、去訴說。
這不僅僅是尊重他們的表現(xiàn),更是給孩子的心靈敞開了一扇明亮的窗戶,讓孩子從小就有被重視、被尊重的感覺。父母要注重把這種“重視”傳達給孩子。
語言學家艾伯特,梅瑞賓有一個著名的溝通公式:溝通的總效果=7%的語言+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由此可見,溝通的魅力大部分是來自于非語言的傾聽。
父母認真、投入、耐心地傾聽孩子的訴說,給孩子一種“我把時間給你,在認真聽”、 “我有興趣在聽”、 “我會一直耐心地把話聽完”的表象,這在溝通過程中非常重要。所以聰明的父母與其做一個聰明的說者,不如做一個高明的聽者。天天都問問自己:今天,我有耐心的傾聽孩子說話了嗎?